On昂跑“致敬每一场”活动现场,费德勒演示发球。沈阳 摄
上海网球大师赛场地工程负责人刘运智今年已经83岁。从事网球场建造工作27载,她和团队参与建造了超过4000片网球场地,包括今年刚满“20岁”的旗忠网球中心。
10月8日,刘运智团队最新参与焕新改造的网球场,在徐汇区第一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揭幕。这片蕴藏于梧桐街区中的场地也是今年On昂跑“致敬每一场”活动的举办地。
巧合的是,20年前见证旗忠网球中心启用的网坛传奇运动员罗杰·费德勒,当天作为“On昂跑联合创业者”一同亮相徐汇少体校网球场的启用仪式。再一次来到上海,费德勒从机场前往驻地的路上发现了不少新建的文体场馆、公园绿地,媒体专访环节的话匣子也由此打开。
翻新后的徐汇区第一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网球场。受访者供图
场地变迁看上海变化
闹中取静的乌鲁木齐南路,穿过拥有邬达克建筑的“网红”党群服务中心——徐汇区天平街道“66梧桐院”邻里汇,徐汇区少体校崭新的网球场映入眼帘。这里堪称上海体育的“冠军摇篮”, 姚明、刘翔、吴敏霞、王励勤等众多优秀体育人才从这里走出。这里也见证了上海网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刘运智等一批早期网球运动员在此接受了最初的训练,张之臻等名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刘运智与网球场地建造的渊源起源于一次出访活动,她受邀为国家网球队担任随队翻译,并协助寻找高质量的网球场涂料,由此开始了与网球场地数十载的不解之缘益丰配资,参与推动了中国网球场地从简陋的沙地到现代化硬地的演变。
2005年,ATP网球大师杯赛重返上海,刘运智获邀负责该赛事的场地铺设工作。“接到旗忠网球中心的施工任务,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但当时最核心的问题是,在此之前,中国尚没有一座符合世界最高标准建造的网球场。”
费德勒(左)与刘运智(右)。受访者供图
旗忠网球中心就成为了那个“先例”。刘运智说,网球场要达到比较高的标准,第一要素就是平整。在对球场进行修补时,正负误差不能超过3毫米。而刘运智的团队可以将误差缩小至1毫米以内。
2009年,首届上海大师赛举办,刘运智再次获邀主持上海旗忠网球中心的升级翻新工程。由她主导设计的“上海紫”“上海绿”两种球场配色,成为这项中国顶级网球赛事的标志性色彩。“色彩层敲定后,就是画场地白线,高水平球员对白线的大小对角、宽窄的洞察都细致入微,因此这也是场地建设最关键的部分。”
费德勒与自己的签名合影。受访者供图
身为刘运智话语中“高水平运动员”当之无愧的代表,费德勒总计在旗忠网球中心出战47场比赛,获得37胜10负的战绩。回忆起2005年为旗忠网球中心揭幕的一刻,费德勒至今记得,自己当时正辗转各大赛事、争夺世界第一,但是仍坚持促成上海之行,因为相信中国网球发展的巨大潜力。
“每年当赛季临近尾声,我们回到上海参与在户外举办的大师赛,旗忠网球中心的顶棚开启后别有韵味,每一次在上海夺冠的体验都很美妙。”费德勒说。
营造全民健身氛围
当天活动现场,费德勒在徐汇少体校新启用的网球场上发出了第一球,并留下打出场地第一记发球的记号。这一记号将同他用毛笔书写的签名一并保留在球场,鼓励前来训练的青少年球员和运动爱好者始终保有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费德勒与球童切磋球技。受访者供图
接受解放日报记者提问时,费德勒表示,网球运动具有其独特性。相较每天训练数小时就能逐渐取得进步的传统体育项目,网球运动更像是一场博弈,讲求竞技性,需要独特的思维方式。他建议,上海等城市可参考羽毛球在中国本土的发展模式,同时借鉴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等网球传统深厚的国家的培育方式,从训练时长、球员年龄段侧重、训练基地选择、私教与团体课配比,到技术打磨、赛事规划、巡回赛起始节点甚至球拍装备等环节,逐步构建网球运动的发展体系。
费德勒与球童切磋。沈阳 摄
采访中,他多次提到科学合理的场馆布局和硬件设施支持,包括建造顶尖的训练场馆、在海外布局训练基地。这一建议来自他职业生涯的亲身经历。“职业球员每年有6至10个月在外征战,作为瑞士球员我很幸运,法网、温网结束后能迅速回家开展集训,但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南美洲的球员就要经历长途飞行才能回家,如果有就近的集训点,或许会对球员有很大帮助。”
On昂跑“致敬每一场”活动现场。沈阳 摄
费德勒还注意到,上海的社区正涌现越来越多的体育设施和新兴的运动项目。“运动场地的分布与城市居住的密集程度有关,虽然我不清楚上海不同区域的居住情况,但是如能在社区建造更多的网球场、足球场、篮球场,这对成年人的运动休闲和青少年选手的训练来说都能提供更好的条件。”
他还透露益丰配资,自己11岁的儿子现在每天都要练习1到3小时网球。因此,要保证青少年每天充足的运动训练,不仅需要充足的场地、合理安排的开放时间、足够的运动装备,还需要专业的场地维护人员。“希望继续看到上海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建设,让更多民众参与体育运动,在培养青少年选手之余,涌现更多的体育专业人才。”
倍悦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